文学骑士-你身边的文学乐园

登鹳雀楼古诗赏析精选44句

目录: 文学句子 2024-01-12 05:05:19 网络整理

1、宋人沈括称赞这诗和王之涣诗都“能状其景”(《梦溪笔谈》)。但景以情见,物由志显,能状壮阔山河,正因诗人胸怀高尚。这诗和王诗都是这样的情景交融的好诗。由于时代、遭遇、处境的不同,因而两诗的意境不同。王之涣是盛唐诗人,而畅当则是经历战乱的中唐诗人。他在唐代宗大历七年(772)进士擢第后,仕途淹滞,有志不骋,也曾隐游,“拙昧难容世,贫闲别有情”(《天柱隐所重答韦江州》)。他自视清高,志不苟俗,又不甘困顿,有一股冲决樊篱的激情。因而登临赋诗,抒怀励志,瞩目高远,激情迸发。从当时历史条件看,应当说,这诗的思想内容是进步的。而这种励进的精神,在今天也是可取的

2、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3、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首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4、这首五绝诗是诗人登高望远后望着祖国的大好河山所流露出来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同时更是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这首诗的大体意思为: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5、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6、唐代:王之涣

7、王之涣的五言绝句《登鹳雀楼》,唐诗选本有的写成《登鹳雀楼》,也有的写成《登鹳鹊楼》(如《唐诗三百首》),所以过去的课本曾以《登鹳鹊楼》为题。但在史书中只有“鹳雀楼”,而无“鹳鹊楼”的名称。

8、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9、译文: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10、“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前两句诗人既写了山,又写了海。诗人登上高处,望见远处西下的夕阳此时依偎着山川,晚霞的红光照红了群山,勾勒出一幅日落西山的美景。

11、接着又写浩浩荡荡的黄河水向着东海翻滚着流去,写出了黄河、东海波涛汹涌的气势,通过山川的壮丽、海水的磅礴气势表达出诗人对盛唐之下的繁华如锦气象的赞美之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面上来看,是说诗人目视范围内祖国的大好河山已经尽收眼底,皆是一片壮观之景。

12、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

13、描写的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的画面,《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登鹳雀楼》这首诗里描写了“夕阳”(白日)、”山“、“黄河”、”海“(想象)等景物。

14、创作背景

15、扩展资料

16、登鹳雀楼”还是“登鹳鹊楼”

17、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18、年代:唐作者:畅当

19、因为有两首,不知提问的是哪首?这里只以这作赏析!

20、《登鹳雀楼》这首诗里描写了“夕阳”(白日)、”山“、“黄河”、”海“(想象)等景物。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21、《登鹳雀楼》

22、前二句写楼高以寄胸怀。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从艺术表现看,这里把视觉反差运用到景物描写中,以远处物体似低小的感觉来反衬近处物体的高大,饶有意趣。从思想境界看,则诗人自有一种清高、俊逸的情怀,志气凌云,而飘飘欲仙,大有出世之想。第二句一作“高谢世人间”,则高蹈的情怀更明确。

23、鹳雀楼早已不存,故址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西)西面,黄河中的一个小岛上,高三层,前瞻中条山,下瞰黄河水,为唐代登览胜地。许多诗人都曾登临赋诗。畅当这首诗在宋代曾获很高评价,与王之涣同题名作并举。

24、宋人沈括称赞这诗和王之涣诗都“能状其景”(《梦溪笔谈》)。但景以情见,物由志显,能状壮阔山河,正因诗人胸怀高尚。这诗和王诗都是这样的情景交融的好诗。由于时代、遭遇、处境的不同,因而两诗的意境不同。王之涣是盛唐诗人,而畅当则是经历战乱的中唐诗人。他在唐代宗大历七年(772)进士擢第后,仕途淹滞,有志不骋,也曾隐游,“拙昧难容世,贫闲别有情”(《天柱隐所重答韦江州》)。他自视清高,志不苟俗,又不甘困顿,有一股冲决樊篱的激情。因而登临赋诗,抒怀励志,瞩目高远,激情迸发。从当时历史条件看,应当说,这诗的思想内容是进步的。而这种励进的精神,在今天也是可取的。

25、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此诗只有二十个字,但诗歌意境非常壮阔,可以说是描写鹳雀楼风光的上乘之作。

26、作品赏析

27、《辞源》中也只有“鹳雀”和“鹳雀楼”的词条。

28、应该是雀和鹊的问题

29、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30、一、景象描写:畅当诗开篇写楼的高峻。“迥”显其高远,“临”显居高临下之势,“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写登楼远眺的四周景象,比较一般;王之涣诗景象壮阔,视野无穷。二、思想内涵:畅当诗以自己视觉的居高临下,表现了自己孤傲洒脱的情怀,也写出远离人世尘俗的意象。诗人在进士及第之后,仕途多坎坷,而他又为人高傲,胸有大志,不甘寂寞,可以说,这首诗是诗人自身情怀的真实流露。王之涣诗,则在平常的写景之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并给人以奋发向上的激情。

31、如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河中府(即今山西永济县)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

32、《登鹳雀楼》赏析

33、但要想将目视范围外的景色也要看到,那就要再上一层楼,正所谓“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往深层里来看,这两句也有另外一层意思,诗人在告诫世人:想要将一种事物认识的更全面,那就要开拓视野,拓展思维空间,更深入地去探索、研究它才行!

34、赏析这首诗的情感,主要应抓住“高出尘世间”这一句,诗人通过登高远望,抒发了超俗脱尘、奋发向上的精神。

35、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

36、后二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中条山脉西接华山。从鹳雀楼四望,天然形势似乎本来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断山,浩荡奔去。这概括的描写,勾勒出山河的形势和气势,同时也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目光远大,志向无羁。这二句与前二句一气相贯,既以显出楼高望远,更以见出诗人志高气逸的情怀。

37、王之涣的同题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壮阔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

38、“鹊”,专指喜鹊;而“雀”,既指麻雀,又泛指小鸟。“鹳雀”,按《辞源》的解释是小型水鸟,由此也可以看出,写成“鹳雀”更合理些。

39、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0、现在多数有影响的唐诗选本,如《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等都是以《登鹳雀楼》为题,所以新编的义务教育教材把《登鹳鹊楼》改成了《登鹳雀楼》。

41、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五言绝句《登鹳雀楼》,原来的课本是《登鹳鹊楼》,为什么要把“鹊”改为“雀”呢?

42、据说,在山西省蒲州古城的黄河岸边,有一座高73,9米,总面积三万多平方米,重五万八千吨的城楼,名叫鹳雀楼。因为有一种长得像仙鹤一样的鸟—鹳雀,常常飞到楼上栖息,所以取名鹳雀楼。

4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44、王之涣,字季凌,祖籍并州晋阳,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幼年聪颖,弱冠能文,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其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天宝元年,疾终于官舍。

【登鹳雀楼古诗赏析精选44句】相关文章

古诗大全300首小学五年级七言绝句264句

古诗75首小学生必背古诗视频【621句精选】

咏早梅古诗带拼音朗读102句精选

清明古诗配画一等奖【精选39句】

现代文翻译成古诗app24句

四年级古诗手抄报内容是什么399句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

备案号:滇ICP备2023009294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