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骑士-你身边的文学乐园

虞美人李煜古诗翻译及赏析优选65句

目录: 励志句子 2023-11-27 17:20:33 网络整理

1、春风吹回来了,庭院里的杂草变绿了,柳树也生出了嫩叶,一年又一年的春天继续来到人间。独自依靠着栏杆半天没有话说,那吹箫之声和刚刚升起的月亮和往年差不多。

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3、人间四月天,中秋月圆夜,岁月变化、今昔何夕?已是阶下囚的李后主因此境而引起往事伤情。一一往事不堪回首,一一金陵的宫中,雕栏玉砌依然如故,只是伴我的宫女朱颜己失。

4、作品名称

5、谁到忧愁之时不是觉得这愁苦便如滔滔巨浪劈面而来,无可抵挡呢?

6、同是以水喻愁的诗句,刘禹锡的“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的“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7、“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轮回,人生多么美好。我当初也是堂堂一国之君,现在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目睹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回首往昔,身为国君,对过去是追悔莫及。

8、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9、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10、次句先言“小楼”再忆“故国”,即便是报春信的东风,对于身在孤狭小楼身受软禁的作者也不过是掠过心尖的一丝寒意,更是让他有了“不堪回首”之念。

11、这首《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在被俘两年后写成的。

12、且看前三句,“春花秋月”,单是这四个字已足可引发多少词人的无限遐思了,但是在此词首句却直言到“何时了”,并用“往事知多少”来表达了对现时美景的不屑。

13、王国维大师评价词的标准有三条:一,感情深挚、二,境界清朗、三,语言通畅。而王氏认为李后主三条皆中。词至后主已是所有词的最工者。而虞美人这阙词,通过今昔强烈境遇的变化、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无穷的哀怨。

14、创作年代

15、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16、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17、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18、这一句以水喻愁,含蓄地将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与滔滔水势联系在一起,既富哀怨亦蕴大气,让人不由自主的陷入了这奔涌而出的忧郁之中。

19、[五代]李煜译文对照

20、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1、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22、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23、且不论他的思绪是否符合为君之道,此词的最末一句可说是千古绝唱,此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几乎是李煜毕生词作的精华所在。

24、李煜的《虞美人》全文

25、作品别名

26、《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27、前三句中,作者眼观美景思及己身,心中不免油然而生亡国之叹感慨之悲,但是仔细的分析李煜所思所念,却尽是当年避居江南割据一方之时的奢靡享乐,他所惆怅的并不是国破家亡,而是无法再享纸醉金迷的荣华。

28、铭感五内的真情流露,实则是对故国的怀念,胸中所有愁与悔恨的情感如山岩内的岩浆激烈的汹涌澎湃、终于用流传千古的绝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9、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为作者绝笔,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30、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滚滚东流。

31、这首“满纸血泪”的《虞美人》,词劈头一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就是绝望情绪的呐喊。“春花”和“秋月”原本是自然界非常美好、赏心悦目的景色,对于正常人来说,艳丽的春花和高洁的秋月,是一定能给人带来愉悦情绪的美景。更何况,李煜本人就是一个文艺气质十足的词人,在亡国之前,他还是江南之主,无论是物质条件,还是精神条件,都足够让他从容享受年复一年春花秋月的美好,并且他的这种物质享受还能通过他天才般的艺术修养,转化成最动人的文字。

32、五代·李煜

33、李煜于此一句中虽仅仅展示了他无尽忧愁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使读者从中取得了心灵上的呼应,人的愁思固然内涵各异,但都可借用此句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

34、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35、《南唐二主词》

36、作者:李煜(五代)

37、这种思想便是“为艺术而艺术”,这才应该是艺术者的最高理念。文为什么一定要“载道”呢?艺术的历史远比政治要早,人类尚在朦胧时便已知道了用舞蹈表达情感,说艺术出现是为政治服务那完全是狡辩。

38、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39、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40、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若是问我有多少的悲愁,多的就像那涛涛的一江春水凶涌澎湃。

41、虞美人是李煜词作品的颠峰之作。也是他作为亡国之君的感慨最深的最后一首词,真的成了绝句!

42、笙歌未散尊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

4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4、[五代]李煜

4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么?“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把一个亡国之君的心态写的淋漓尽致。实为千古绝唱。

46、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47、虞美人·感旧

48、既思起故国,自然想起当年“雕栏玉砌”的华美宫室和秀美“朱颜”,故国无恙可叹物是人非,怕是自己终生也无福消受了。

49、倘若李煜的词里通篇是悲亢亡国之痛或是感慨不能与天下争,那么今世艺术史上的李煜,就不过是一个三流的爱国词人罢了。

50、一个亡国之君身处桎枯之中感悟的不是失国之痛却是这些东西,李煜确实不是做国君的材料,若不是他在文艺上的天赋,怕是可与刘禅比肩了。

51、此句是唐朝的后主,亡国之君李煜的词调名为虞美人中的最后一句。通篇表达了亡国后的悲苦的心情。他不具备帝王之才,那需要的是狡诈的权术,但他的赤子之心却成就了他成为了著名的诗人。

52、《虞美人》赏析

53、艺术的作用应该是表达人心中最真切的情感而不是表现代表着人性丑恶的政治,如果要在艺术中强加上沉重的主题,这“艺术”已不是艺术,而已沦为了丑陋的工具。

5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首词可分为两段鉴赏,前三句为首,末一句为尾。

55、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56、《虞美人》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他是一个好词人不是一个好皇帝。

57、“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出自五代李煜

58、纵观整词、清丽哀怨中,尽显雄浑。

59、作品出处

60、此词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61、相传他作此词后命歌妓在七夕之夜反复吟唱,宋太宗知此事后立即就赐酒将他毒死。?作者能诗能画,只可惜政治上无所成就。本是一国之君,只因一个黄袍加身的后周叛臣便落得个“肉袒以降”成为一介阶下囚。七夕之夜,看汴京车水马龙,自己被囚寓中,回首往事怎能不叹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春花秋月何时了?这是作者慨叹时光太慢。大概是俘前宫里浮华生活使他不思进取。?“往事知多少”长叹一声,开始回忆往事的美好。李商隐有诗云“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只为慨叹去日美好,来日不多,美好的往事只能成为追忆,当时却只是惘然虚度。?“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陆游《钗头凤》)冰凉的东风吹破寄身的小楼也吹破作者思旧的美梦。七夕之夜,正是群星闪烁,人间欢笑何多。离开金陵(南京)来到汴京(河南开封),昔日贵为一国之君,而今只有抬头看看天下共有的一轮明月,思念故都。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思乡的人的诗词中总因月而起思乡之情。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李煜的“月明中”与以上二人不同,李白是潇洒,苏轼豪放而豁达,李煜剩下的只有凄清与无奈。他乡与故乡,可能唯一相同的只有月亮。故国只能回映在汴京的月面中。“举首见日,不见长安”和这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有花纹。试想一下,汉白玉制成的台阶栏杆,辉映着清冷的月光,是一幅多么冰冷的图画啊!作者回想故国的宫殿,却再也回不去了,只能凭记忆来诠释,这样的痛楚,不是陆游的“中原北望气如山”,不是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只是独属于李煜的满目伤怀,下阕主要写对故国的追思和亡国的苦愁。“只是朱颜改。”物是人非,年华已逝,留下的只有已老的宫女。古诗词中有许多慨叹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但都不如此句。“雕栏玉砌”本是华丽的宫殿,“朱颜”本是多么美丽青春的词语,用在此处立刻就换了一种悲哀的意境。?“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是全词题眼,也是千古绝句,广为流传。李煜的愁只能自问自答,因为实在无人与他“对泣新亭”,足见作者的孤寂。”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不是周星驰《大话西游》中的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也不是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更不是李清照花自飘零水自流。”周星驰那叫俗文化,像可乐一样只有那么一股子气,后来啥也没有。苏轼此时“故国神游”“雄姿英发”,这一江之水也充满豪气。李清照是个妇道人家,只能是一支哀婉的小溪。李煜的通感用得绝佳。“春水”带点花瓣,有形有声有色,把“愁”字立体化了。一个“向东流”,最近的联想是《长歌行》中“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但“向东流”含义更深了,东流之水可理解为孔子的“逝者如斯”,又可附会成“眼泪汇入长江”之意,可谓“千古一愁”。?这首词里看不出比较猛烈的反抗意识,没有“长使英雄泪满襟”,没有“卷土重来未可知”,只有那种沉郁的哀思。人言“不畏金刚怒目,只怕菩萨低眉”这样自怨自艾的哀愁,一下子惹恼了宋太宗,招致杀身之祸,李煜这首词的感染力可见一般。

62、可是,在《虞美人》中,春花不再浪漫,秋月不再清新,一句“春花秋月何时了”的质问,尤其是“何时了”这三个字好像有千钧之力。“何时了”只有三个字,可是我们如果试图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话,可以有不同的版本。正常的版本可以是这样的:春天的花儿秋天的月啊,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呢?

63、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64、李煜于词尾的扪心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无怪此词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对于李煜此人,作为政治家他是完全的失败,但是作为文学家他却得到后世景仰,正如后人的评价:“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由李煜,我所想的却是政治与文艺的关系。李煜的词,绝少有忧国忧民的政治理念,他只讲求词的本身的美感,断不会为强言国事而打破词韵平仄(这也是我不喜辛词的原因之一),因此他的词篇篇美仑美奂,都是艺术上的精品。

65、前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李煜古诗翻译及赏析优选65句】相关文章

蝉古诗虞世南拼音翻译精选好句38句

蝉古诗虞世南加拼音46句

蝉古诗 虞世南作者的拼音优选29句

三年级绝句古诗精选255句

蝉古诗虞世南带拼音朗读繁体字29句

蝉古诗 虞世南的诗意【23句精选】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

备案号:滇ICP备2023009294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