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骑士-你身边的文学乐园

七言律诗大全174句

目录: 经典文案 2024-02-10 04:43:10 网络整理

1、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出自唐李商隐《咏史》)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出自宋朱熹《麦饭诗》)

2、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3、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4、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5、(7)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6、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7、傲骨嶙嶙、白发苍苍、不过尔尔、波光粼粼、波光鳞鳞薄暮冥冥、板上钉钉、不甚了了、白雪皑皑、此恨绵绵长夜漫漫、大才盘盘等等。

8、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9、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10、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12、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13、(20)过零丁洋

1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5、(12)客至

16、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7、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18、(14)西塞山怀古

19、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20、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21、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22、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23、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24、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25、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

26、格律诗是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的诗。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压韵,而且律诗的中两联要对仗等。它是根据汉语一字一音,音讲声调的特点和诗歌对音乐美、形式美、精炼美的特殊要求而产生的,所以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而流转不息。格律诗对声律的要求极为严格。声律包括压韵和平仄,其中又以平仄最重要,正如毛主席所说:“因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给陈毅同志的一封信》)格律诗分为绝句和律诗,都分五言和七言,律诗还有排律。那种以为绝句就是律诗的分割的观点应该说是不正确的,绝句产生在律诗之前,绝句产生的时候格律诗还没有完全定型,故而还有不合律的古绝存在,如床前明月光。格律诗的定字定句要求大家大体都知道,值得一提的是律诗的中间两联一定要对仗。韵脚方面格律诗多以平韵为主,起首一句可压韵也可不压韵,其他的单句尾字讲究平仄,一定要与韵脚的平仄相反。那么最难的,应该就是句中字的平仄问题了。这里,我们简单地说一下格律诗的创作规则。关于格律诗的创作,王永义先生编了个歌谣,可供参考:格律不难记,二四六分明。首句仄平仄,或为平仄平。上下句要对,邻句粘即成。四字防孤平,末防三连同。七绝重一遍,七律也就成。双末押平韵,单末多仄声。七言去两字,五言不费功。起收式怎知?首句二末定。大体意思是:近体诗的格律不难记住,每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一定要符合。第一句的第二四六字应该是仄平仄,或者是平仄平。上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与下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对立,邻句,就是第一联的末句和第二联的首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相同。七言第四个字一定要防止出现孤平,它自己是平音而左邻右舍都是仄音就叫孤平,每句末三个字应防止全平或全仄。确定了绝句格律的步骤,再重复一遍就成了律诗的格律。律诗双句末一字都是平声,押一个韵,单句末一字多数是仄声。七言诗的格律去掉前面两个字,注意,此时第四字应为第二字,就成了五言诗的格律了。一首格律诗是平起还是仄起,是平收还是仄收,都要看第一句第二字和该句末一字。了解吗?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我们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平仄在诗和韵文中的作用是构成一种节奏。作家依照汉语声调的特点,安排一种高低长短互相交替的节奏,就是所谓"声律"。《文心雕龙o声律》篇就谈到这个问题。中国文人很早就有意识地运用声调的交互,主要是平仄的交互,来寻求声律的美。但是,平仄的交互作为一种规则固定下来,则是从近体诗开始的。相传南朝沈约发明了四声,甚至有人说平仄的区分也是沈约在他的《四声谱》里规定了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声调在古代汉语里是客观存在的,不是由谁主观创造的。至於沈约等人有意识地运用声调的交互来写诗,那自然是可能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声调的交互是中国历代诗人们长期创作所积累的艺术经验,决不是少数文人所发明的。远在魏晋时代,诗人们可能就已经探索用声调的交互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沈约等人不过更积极更有意识地提倡罢了。平仄的交互成为诗的格律要求以后,其影响是很深远的。不但近体诗用平仄,连某些古体诗也用平仄,这就是所谓入律的古风(见下文)。不但诗用平仄,连词律和曲律也离不了平仄。懂得了近体诗的平仄,对於词,曲的平仄也就迎刃而解了。平仄的掌握不是很困难的。拿普通话来说,阴平、阳平都是平声,上声、去声都是仄声。古代的入声字,现在转到上声、去声的,也不成问题,因为反正上、去、入三声都是仄声。只有从入声转到阴平、阳平的字,才需要记一下,而这类字是有限的。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湘方言、赣方言等区域的人辨别平仄更加容易,因为他们的方言里仍保存着入声。普通话区域像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等,也有许多地方还保存入声。因此,经过一定的学习,各地方的人辨别平仄都不是很困难的。四声与平仄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心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疏藏。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还。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开脏。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汉”、“看”字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总是读去声。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两读的,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文我们就讨论平仄问题。平仄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象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已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已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注意,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就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27、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28、什么叫对仗呢?首先要符合读音平仄相对的格律--上句某字位是平声,下句对称字位就必须是仄声;反之,上句某字位是仄声,下句对称字位就必须是平声。然后,必须符合词性、词义对称的格律,即对称字位的字词只能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29、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30、(9)积雨辋川庄作

31、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32、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33、(18)方言五首其三

34、(4)锦瑟

35、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36、出自宋代的《雪梅》

37、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38、(13)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9、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40、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41、(宋)陆游

42、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广义律诗允许失粘,狭义律诗不允许失粘。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43、(1)登高

44、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45、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6、(10)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47、(11)钱塘湖春行

48、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49、宋·释绍昙

50、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51、(唐)韩愈

52、(5)蜀相

53、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54、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55、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56、abcc式的诗句,例如:

57、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58、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5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60、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61、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62、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6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64、abcc式的词语,例如:

6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6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67、律诗是近体诗的基本形式之一(唐人曾以律诗为近体诗的总称,近体绝句也包括在内,后来才划分出去)。它萌芽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定型于初盛唐间,成熟于中晚唐时期。

68、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69、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70、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71、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72、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73、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74、(6)秋兴八首·其一

75、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76、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白话文释义:我的脸蜡黄,没有一点光泽,哪知道人世间的什么荣华富贵。

77、律诗要求用平声韵等。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一般有几个字说几言。

78、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79、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8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81、(唐)李白

82、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83、(唐)许浑

84、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85、(3)登金陵凤凰台

86、炉鞴亲从锻炼来,十分确硬亦心灰。

87、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8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89、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90、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91、没有。七律是8句,每句7个字,共56个字。

9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93、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9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95、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96、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97、(唐)李商隐

98、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99、描写山谷的七字书诗有:半折半残压山谷,盘根蹙节成蛟螭。

100、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0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102、。。,如有违律,则不能算律诗。七律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对偶。

10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04、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105、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06、寄扬州韩绰判官

107、(16)游山西村

108、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09、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110、梦游天姥吟留别

111、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112、(2)黄鹤楼

113、(19)戏答元珍

114、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115、七律即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116、(宋)文天祥

117、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118、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119、盖空王殿承渠力,合水和泥做一回。

120、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121、律诗一般有八句。

122、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123、江南逢李龟年

124、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125、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26、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作者:王维

127、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28、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129、(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30、(17)咸阳城东楼

131、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132、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133、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一首一般有八句,超过八句的叫排律或长律。律诗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种。每二句成一联,共计四联。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联的上句为出句,下句为对句,两句构成对句关系。

134、(唐)王维

135、七言五句古诗有

136、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137、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138、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139、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140、(唐)崔颢

141、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142、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143、《蚕妇》唐代:杜荀鹤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

14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45、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146、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147、(宋)欧阳修

148、(唐)柳宗元

149、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150、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151、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152、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153、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154、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就开始出现广义五律,武周年代沈佺期、宋之问定型狭义七律,其成熟于中晚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

155、(唐)刘禹锡

156、唐代孟郊的《游子吟》

157、二十首七言律诗的巅峰之作:

158、发底青青无限春。落红飞雪谩纷纷。——辛弃疾《鹧鸪天·发底青青无限春》

159、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160、(唐)杜甫

16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162、(宋)苏轼

163、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64、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16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66、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167、(15)和子由渑池怀旧

168、(唐)白居易

169、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170、云山叠叠连天碧,路僻林深无客游。——寒山《诗三百三首》

171、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172、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173、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174、年年都说我养蚕辛苦,为什么身上穿的是苎麻做的衣服?

【七言律诗大全174句】相关文章

爱国古诗大全100首4句【194句精选】

三年级所有的古诗词大全164句

初中古诗大全摘抄48句精选

竹的诗句古诗大全【精选251句】

古诗梅花简笔画图片大全精选好句53句

小学生75首古诗大全581句精选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

备案号:滇ICP备2023009294号-20

网站地图